|
当前位置:时讯信息
广东油画界紧急集结,共赴国殇!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5-29 点击数:1604
坍塌的预制板下,童颜和白发已消逝无声……大地开裂,街道扭曲,跌倒的钟楼定格了时间:2008年5月12日14:28分。——广州,一间位于12层楼的画室,《灾难——5月12日》就是以这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把人拽回那种撕裂的痛苦。 《灾难——5月12日》是巨幅油画《地劫·重生》第一部分。如今已经完成近百米的《地劫·重生》的创作者包括了几乎全广东所有的油画家。5月21日开始,广州农林下路扉艺廊的画室,已经连续8天没有熄灭灯光,现实主义画派、印象派、抽象派等不同流派的油画家们,第一次统一以学院派写实方式来完成这幅集体创作的百米巨画,纪念大地震中失去的生命,和为了生命顽强而拼搏着的人们。 一个想法成就巨幅长卷 “’5·12’大地震发生后每一天,看着电视新闻、摄影报道,每一刻都在为灾区揪心,为顽强的生命而感动。《庞贝城的末日》、《伏尔加河的纤夫》等等名画和汶川大地震的画面在脑子里重合,面对地震带来的灾难,我想,我们艺术家可以作些什么呢?” 油画家陈铿没有想到,这种对巨大灾难降临,中华民族哀恸之时凸现出来的集体大勇和大爱的共同感悟,同样激动着一大批油画家。 “以往的做法是拿出一些作品举办义卖展览,但我觉得这个好像还有点不够。”拿起手中的笔,为灾区人民和救灾的人创作一件史诗般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并公开义拍,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灾区人民。陈铿的想法和友人,岭南油画研究馆负责人刘洺一拍即合,老画家、广州市美协主席卢延光一听马上表示支持。陈铿的朋友,广州市新世纪出版社社长陈锐军当即表示要免费为这幅画出画册,并立即参与其中。 5月19日全国哀悼日首日。“用油画来表现悲剧,是最有震撼力的。所以我在翻阅了大量新闻图片后,决定集众家之力,集体创作巨幅油画《地劫·重生》。”陈铿难忘那一天,当他发出赈灾创作的提议后,画家们第一时间兴冲冲地赶来,可是一听他的“构思”后,大家都傻了:“《地劫·重生》要求以学院派写实方式来表达,可是先不说有什么现实主义画派、印象派、抽象派,单是每个人的基本画风,都是不一样的。”如何实施创作计划,包括潘嘉俊、廖宗怡、张树军、杨小彦等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在内的广东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是张扬个性还是统一风格?”“每个人画出一幅代表‘5·12’灾难表情的画?还是共同创作油画长卷?”“这么短的时间,画200cm×160cm的大画会不会太匆忙?”各路画家都觉得“这个创作根本没法进行,难度太大了”。 蜚声海内外的广东老画家梁照堂和潘嘉俊责无旁贷地担当了负责草图任 从5月19日到21日上午,陈铿两天两夜没有睡过觉,素材的搜集、整理和构思等等工作让他忙碌而激动。最终,这幅主题油画长卷被命名为《地劫·重生》,分为《灾难——5月12日》、《拯救——汶川救援》、《拯救——生命通道》、《重生——多难兴邦》四大部分。创作素材来源于全国各类媒体的1千多张新闻图片,“敬礼娃娃”、“握紧钢笔的手”……几乎包含了抗震救灾感动人心的每个场面。 5月21日上午十点半,当两宿未眠的陈铿从印刷厂带着制作好的草图赶到画室,已经比原定的时间晚了两个小时,潘嘉俊、张树军、廖宗怡等20多位画家正焦急等待。一见到草图,之前的画家们的争论和异议没有了,大家各自“认领”了自己要画的部分,默默地开始绷画布,做好准备工作。 5月21日下午2:28分,画家们集体默哀一分钟之后,巨幅抗震救灾油画长卷《地劫·重生》在广州扉艺廊宣布开笔。 巨画吹响广东油画界“结集号” 《地劫·重生》这幅油画长卷,也从由几位青年画家发起,形成了一支海内外、老中青齐聚的创作队伍,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蜚声画坛的著名画家如汤小铭、潘嘉俊、邵增虎、梁照堂、林永康,著名雕塑家唐大禧,也有刚刚毕业于美术学院的油画新辈,同时还有一批军旅油画家和林圣元、钟耕略、林景山等旅美、旅加油画家和来自法国的油画家Pascal Maljette等的加盟。 “让一群那么自我、那么个性化的艺术家放弃自我,同心协力创作一幅油画,一开始真的有些不可想象。”杨胜元这些天一直在画廊帮忙,这位毕业于广州美院的的学生说出了自己观察的结果,“(画家们)从一开始有小我,到现在很多画分不清是谁的了,几乎没有一幅画是个人作品,大家各取所长、优势互补,每幅作品自少都有3个作者,最后成了集体创作。”在画廊,年轻的画家说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人同画一幅画,汤小铭等老画家说也只是在特殊年代有过合作绘画的经历,但也远不是这样的激情迸发的集体创作。” 老画家梁照堂说,尽管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艺术语言方式,但是在集体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大家基本还是采取了写实的方式,与抗震救灾的严肃主题一直,并尊重了普通观众的审美习惯。 长卷创作就像广东油画界的“结集号”。“我感觉整个现场气氛很浓,难得见上一面的画家都见上了,而且横跨好多代的师生济济一堂,我心中有股莫名其妙的冲动。”来自广州美院油画系的陈健强说,最为难得的是见到昔日广东四大天王之一的伍启中先生,以往只是闻其名未曾谋面,今次也有幸相见;还有著名的旅美油画家钟耕略先生也来了,他还是文章高手;评论家扬小彦先生也来了,跟他首次聊上几句;还有孙黎、宣新明也来了,都是广东艺术界乃至全国响当当的人物。 初创时,因灾情深重,时间紧迫,廖宗怡画家冒着发高烧参予起稿;林永康先生也来了,他是创作任务很重的人,肩负着目前的改革开放30周年展和第三届广东油画大展的创作攻坚任务,他还是以《地劫·重生》创作为重。画家陈本说,这是全中国有爱心的人的事,集体的事,他还说,士兵5000米高空都可以跳伞,画幅画有什么不行。连日来,作画现场不分白天黑夜。画家们自带颜料画笔,餐以盒饭,夜以继日,汗洒丹青,无报酬、无条件的奉献正成为前方舍己精神的生动延续,一幅幅平时需要几个月时间完成的油画,在不到10天的时间,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的那种坚强、毅力,面对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这种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我心中有好多话要诉说。”作为广东油画界领军人物,画家潘嘉俊所说代表了画家们的心声,他放弃了为全国性的画展的忙碌创作,几乎每天都到画廊参与《地劫·重生》的创作,“当我听说广州有一批画家要画一幅大的作品来表现这件事时,我欣然接受了长卷中《灾难》那一段创作。我要把我的情感,运用油画艺术的技巧表现出来,要把震撼人的事件记录下来,留给社会,留给历史。” 来自法国的油画家Pascal Maljette也感动了中国画家。长卷《灾难》一部分中表现最残酷的死亡一段,每天要反复在绘画中和那些消逝的生命交流和对话,对于依然沉浸在悲哀中的中国画家无疑是十分沉痛、甚至难以面对的。闻讯赶来参与长卷创作的Pascal Maljette选择了这一段内容。“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更加宝贵,在灾难面前人是这么无能为力,这么渺小。”Pascal Maljette以特别虔诚的姿态双膝跪地默默地画着,他希望这样画能够抚慰灾难的灵魂,他着重画着一个红色的书包,他同人讲:“它代表了中国的希望,未来。” 灾难撞击着画家的灵魂。 地震刚刚发生,旅美画家林元胜就通宵画了一幅油画,当时他正在佛山举办个人画展,他当即把这幅画捐给了慈善机构,并在慈善拍卖中募得20万善款。这次他又赶来广州参与《地劫·重生》第二章《拯救》的创作,他一边画着解放军救出废墟中的小女孩,一边说他要画出生命获得重生的喜悦。 其实,在这幅长卷的创作中,一向以温馨的情调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岭南油画,在表现苦难题材方面,面对着挑战;参与绘画的画家,年龄、阅历、风格等都不一样,大家集体参与并创作同一主题,也是一个挑战。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大地震这场悲剧中,如何表现灾难面前英勇无畏的崇高精神,和救灾中表现出来的人类的大爱、大美,是画家们希望并正在面临的挑战。 创作者解读百米长卷 从一开始几个人起念,到几十个人发起,现在每天都有画家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地劫·重生》已经成为广东省油画界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创作者也接近百人。 陈铿介绍,原本他们只打算创作一幅30米长的作品,但是由于画家们的创作热情不断高涨,不断有画家要求参与其中,又决定作品增长至51.2米,但到5月28日,长卷已经接近百米,由一系列2米高的大画,和4幅一组的100cm×80cm小画组成;大画展示的是抗震救灾的大场景,小画展示的是孩子、军人、群众、医护人员在这场灾难中丰富多样的表情。几乎全广东的油画家都已经参与其中。 200年前,当俄国画家勃留洛夫随考古队到庞培城去考察时,出土的庞培城遗址使画家惊叹不已,令他当时产生了一个构思,就是要表现这个城市毁灭时震撼人心的场面。6年后,画家的名作《庞贝的末日》轰动了世界。长卷《地劫·重生》的创作,也让人不由想起西方名画《庞贝城的末日》。它以写实主义的风格,真实记录了汶川地震的灾难场景、人民子弟兵的奋勇拯救和白衣天使的生命接力,艺术地再现了巨大灾难降临之日中华民族哀恸之时凸现出来的集体大勇和大爱。 《地劫·重生》的创作者之一陈铿说,相信这幅画展出后一定很震撼,画中人物和真人一样大,山崩地裂,山河呜咽,共和国倾一国之力,拯救灾难,举国上下为逝去的生命哀悼。画家要表现的就是大爱,社会责任感。 参加创作的油画家详细解读巨画:我们构思的第一部分是这样的,5月12日2:28分,天崩地裂,钢筋、大楼瞬间扭曲,一座钟楼跌了下来,永远定格在2:28分这个历史时刻。裂开的大地,人们可以看到许多呼喊的生灵在里面,露出各种各样的眼神,……画面上是人们面对灾难和死亡时前所未有的痛苦表情;接着第二部分,画面出现的是解放军,在灾难发生后立即开始拯救生命。第一部分是灰色的基调,第二部分就以橄榄绿为调子,军队与消防队员在灾区艰难地从废墟中、楼板下救出群众;第三部分《重生》,胡锦涛主席等中央领导视察灾区、鼓舞士气振奋民心,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抢险、探望群众,白衣天使、外国救援队伍守护生命…… “许多画家来了不愿意走。”扉艺廊的工作人员廖禧臻介绍,“创作中每位画家都在有意无意地减弱自己的特点,调整协调整体创作风格。” “大难面前,不计较自我。是灾难洗涤了我们。”陈铿说,大画给了画家表达感情的机会。 岭南是中国油画的发源地,从十八十九世纪开始,以外销画为代表的作品就记录了广州当年的市井人生,留给今天的人们珍贵的记忆和历史财富。“记录现实”似乎本来就是岭南油画的血脉符号。在此次特大的灾难面前,广东油画家撇开个人得失、撇开门派差别,以纪实的手法展示中华民族的大爱、大悲和大美,那些触动心灵的情感,激荡的情怀,从画家的笔触传递到令人震撼的画面,就像一曲为中华民族的坚韧不屈谱写的交响乐。 |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