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入选
  首页 | | 最新动态 | 组织机构 | 国际艺术交流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时讯信息
中国当代艺术的非主流解读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12-09-06 点击数:191

  谭薇/编译

  以瑞士商人、前外交官乌利·希克(Uli Sigg)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为主题的系列展览将于本周落下帷幕。随着香港M+博物馆大手笔收购希克藏品的消息传出,由国家肖像画廊和谢尔曼当代艺术基金会联手打造的“压轴大戏”——一场名为《想想看!当代中国肖像》(Go Figure! Contemporary Chinese Portraiture,下称“Go Figure!”)的双会场平行展——越发显得引人注目。

  希克的商业嗅觉与艺术眼光向来为人称道。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市场经济尚未成型,他便开始四处搜罗当代艺术作品,只为了“打开通往中国现实的另一条道路”。他是有史以来以“机构化”、“系统化”方式梳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第一人,藏品陈列以时间为轴,以媒体为界,空白处以希克自行撰写的“文件”代替。截至今年6月,来自350名艺术家的2200余部作品被希克收入囊中,这很可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全面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没有之一。

  区区一场展览,自然无法囊括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重要艺术人物,不过,Go Figure!将重心放到了“肖像”二字上,也算是另辟蹊径。顾名思义,展出的面孔或人像其实是对当代中国及其人民的生存境况的一种投射,经过艺术家的个人化阐释,颇有些一叶知秋的味道。

  人像绘画和人体艺术向来是中国先锋艺术的重心,表现手法亦是包罗万象——油画、雕塑、艺术装置,甚至包括艺术家本人的裸体。不少作品属于自画像,另一些则是对孤独个体或群像的描摹,然而,中国及中国文化始终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呈现,尽管其中不无讽刺和荒诞意味。

  方力钧的《无题》以亮色调凸显扭曲的人体和略带惊悚的侧脸,孙元和彭禹夫妇的大型艺术装置《老人之家》以乘坐轮椅、目不斜视的衰弱老者来象征业已退出权力舞台的前世界领袖们;在张培力的视频中,一位女主播字正腔圆地朗读《辞海》中的词条释义,神情肃穆好似在播报重大新闻;汪建伟(微博)的视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颇有些纪录片的味道,镜头始终追逐着一只飘荡在半空的塑料袋,直至它穿越整座城市;周桃的《1,2,3,4》则捕捉到了上海促销活动的滑稽一面。

  不断审视过去,以更好地理解当下,描绘未来——这便是Go Figure!所试图表现的“创造性的修正主义”。显然,这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与其说Go Figure!的主题是当代性的,倒不如说是“实验性的”。讲故事的人决定了故事的走向。那么,谁才是讲故事的人?谁能成就经典?刚刚开始进入全球视野、获得官方认可的中国当代艺术,尚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近年来,由艺术家/收藏家开办的私人博物馆和新公共艺术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其中包括将于10月1日开放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于2015年开放的新国家美术馆。这意味着中国艺术博物馆或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如何实现博物馆建筑的“内外兼修”以及当代艺术的多角度叙事,将成为艺术家和策展人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Go Figure!中既有曾梵志、张晓刚(微博)、刘小东、王兴伟、李松松、沉少民、荣蓉、王庆松、缪晓春、尹秀珍、喻红(微博)、阚萱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亦不乏韩娅娟、杨娜这样的后起之秀。最早的作品是王可平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荒诞派雕塑《干部》,其中表达出艺术家对创作自由的强烈渴望;最近的作品则是陈炜的摄影《远方的灯塔在眨眼》,艺术家的面孔被耀眼的强光“消融”殆尽。

  由希克本人创建的“文件”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件,它们将被重新评估,在合适的节点嵌入中国艺术史的脉络之中,其重要性不亚于对当代艺术作品的遴选与梳理。这同样是一个错综复杂、未完待续的故事。

  M+正试图为希克的当代艺术收藏输送新鲜血液,譬如耿建翌的《第二状态》、王广义的《毛泽东》系列、林天苗的《编织》等等。想在全球化语境下解读更丰富、更多样的中国当代艺术?希克的“非主流”收藏将是一个不错的起点。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QQ网名 英文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