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入选
  首页 | | 最新动态 | 组织机构 | 国际艺术交流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时讯信息
2012利物浦艺术双年展的不速之客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12-10-15 点击数:251

  陆维止/编译

  今年利物浦双年展的主题为“不速之客”,对参观者的调侃亦是对当下空洞而诡异世界提出质疑的一种方式。

  作为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的大本营,利物浦的地位仅次于水城威尼斯。两者都是记载着帝国昔日荣光的国际港口,都称得上公共博物馆与私人艺术实验并存的文化奇观,都试图成为古代大师与当代艺术之间的沟通桥梁。

  利物浦双年展让我们有幸一睹默西海岸“美惠三女神”之一——丘纳德大厦——的真面目。双年展的主题“不速之客”(The Unexpected Guest)既含有对当年乘坐“丘纳德”号横越大西洋(9.38,-0.17,-1.78%)的逃亡者的缅怀之情,亦是对如今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的一种戏称。

  在突尼斯艺术家那迪亚·卡比-林克的短片《NO》中,签证官以空洞而机械的声音提问,众多签证者不断齐声重复同一个回答:NO!耶尔·巴塔纳(Yael Bartana)在《欧洲将被震撼》三部曲中模仿鼓动犹太人重返波兰的激进主义者;迈克·艾墨格林和英格尔·德拉格塞特摇身一变,成了不断被商场保安拒之门外的滑稽小丑——几乎所有作品都在近乎虔诚地探讨同一个主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归属感,就像近年来愈发脸谱化的其他双年展一样。

  素来以学术开拓性著称的沃克艺术中心亦不能免俗。帕特里克·墨菲在展馆外立面挂上数百只色彩斑斓、真人大小的塑料鸽子,旨在重新“审视那些处于飞行状态的社会秩序、社会及社区”。

  最原始、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不速之客”其实是最无处可寻、最容易被忽视的存在——人体细胞。Open Eye画廊的马克·莫里斯瑞无疑是本届双年展的最大发现之一——这位英年早逝的当代艺术家以实物构图手法对艾滋病晚期患者的X光片进行层层解剖并重新组装,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物影照片层次丰富、结构精巧,散发出一股令人不安的气息——要知道,病毒的宿主便是莫里斯瑞本人,所有照片均由其于1989年病逝前在医院临时搭建的暗房里制作完成。照片中的肺部和脑部均是一片血红,骇人中透出一丝妖艳;病毒肆虐的人体犹如幻想与现实并存的终极宿主,幻想是朦胧而飘逸的,现实却是黑暗而粗糙的——这其中既有向埃贡·席勒致敬的意味,也是对“同道中人”南·戈丁和菲利普-罗尔卡·迪卡西亚的一种回应,前者以自我审视与表现主义见长,后者则致力于探索心理层面的美学价值。

  艺术与建筑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大卫·阿加叶的环形木结构展馆与道格·艾特肯的艺术电影本应是天作之合,最终却成了不伦不类的捆绑销售。这种空洞感在回顾展《特纳、莫奈 & 托姆布雷》的反衬下变得愈发鲜明。特纳的诗情画意、莫奈的暗香疏影与托姆布雷的涂鸦狂草可谓相得益彰,其中以托姆布雷的《Camino Reale》尤为令人瞩目,狂放而暴烈的笔触以横扫千军的气势奠定了展览的基调,对历史与现代性的探讨亦是贯穿始终。

  韦恩·克劳的微雕《Down the Acapulco》亦颇为耐人寻味:消防员以诡异的姿态出现于城市废墟之上,配上黑色边框,如同一幅装帧精美的老照片,又好似摄影与绘画之间的时空隧道。两位艺术家的名字听起来都相当陌生,然而,正是这平庸之中的点点惊喜与难得一见的肃然承诺,构成了利物浦长盛不衰的经典魅力。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QQ网名 英文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