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大型群雕见证市民素质提升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7-08 点击数:1889
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市民提出“文明是行为规范,更应该是生活态度”,深圳人创建文明城市、做文明城市的市民,不仅仅归结为维护城市形象,更是为了优化自己的生存环境、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因此,创建文明城市首先是市民的内在要求,市民也是当然的受益者。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即在网络时代,如何利用网络平台促进文明建设?罗湖社区家园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那么它在文明建设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本期市民论坛邀请了市民代表、有关专家学者、罗湖社区家园网工作人员等一起进行了探讨。 对深圳来说,1999年11月29日因为一组群雕工程的启动而具有特殊意义。这一天,一组名叫《深圳人的一天》的大型群雕工程在深圳启动,立即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雕塑落成后,前后大修过三次,每次维修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伴随深圳城市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今天广大市民已经把保护这组雕塑变为一种自觉行为,这组群雕已成为深圳永恒的精神文明财富。 主持人: 刘丽华 本期嘉宾: 孙振华 深圳市雕塑院院长 王晓华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 黄范海 市民代表 高 利 市民代表 陆 飒 罗湖社区家园网工作人员 黄泽锋 罗湖区人大代表 群雕见证城市文明进步 城市雕塑不仅增添了一座城市的外在魅力,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当主持人刘丽华向深圳市雕塑院院长孙振华提到“你是否还记得1999年11月29日这个日子”的问题时,这位雕塑家立刻回答说:“这辈子都忘不了!” 这是为什么呢?孙振华说,因为那天我们实施了一项艺术创作,那一天,他和其他雕塑家找了18个普通深圳人,以他们为模特,开始了一组名为《深圳人的一天》的雕塑创作。他接着说:“其实,当时我们就想,我们这个城市有各种各样的雕塑,但还没有普通市民的雕塑,在全国也没有,能不能把普通的市民形象塑造成雕塑,放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希望这样改变我们过去雕塑的一种习惯,让市民成为这个城市的主人,唤起他们主人翁的意识,当时我们想做这样的尝试,这样的尝试在国内还没有。” 不久,孙院长的这一愿望在《深圳晚报》的共同努力下成为现实。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这组雕塑问世后,曾经历了一段坎坷的命运。刘丽华说,我们在做这期节目的时候,特地到现场进行了采访,雕塑刚放在那时,市民们非常高兴,但不久,就受到了人为损伤,有的拐杖断了,有的附近堆上了垃圾,还有一些被“恶搞”。 据孙振华介绍,这组雕塑在1999年落成后,前后共大修过3次,每次都有不同的原因,有的人是喜欢,造成一种无意损害。还有一种是比较有意的,如捡破烂的把铜锯掉拿去卖,这样的情况前后一共大修过三次,报纸上也做出很多呼吁,呼吁做文明市民、爱护城市的公共财务。 那么,最后一次大修有多久了呢?孙振华说,大概是在三、四年前吧。现在,雕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市民们会自觉地保护它们。可以说,这组雕塑和市民的关系越来越和谐了。 有一位网民提出,深圳的城市发展很快,不同城市发展的阶段、形态都需要有相匹配的市民素质相支撑。他认为,从雕塑就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市民的素质,而这应该是这个城市最重要的。 孙振华院长就此认为,一个城市的艺术,包括城市的雕塑,绝不只是艺术家的事,也不是城市一部分的事,而是每位市民的事。他说:“城市雕塑做得好不好不仅仅体现在能否大规模建成雕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我们城市的市民准备好没有,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素质来迎接城市雕塑落户,市民的准备其实就是一种素养,一种文明素养,艺术素养,能不能接受它,呵护它!” 市民代表高利表达了她对雕塑遭遇的看法,她说:“其实那组雕塑我已经看过很多次了,我非常喜欢,我认为这也是对人性的关注,而且真实反映生活的状态。我觉得它维修的时段拉得越来越长,从另一方面说明市民的综合素质在提高,说明我们的文化水平、文明的程度在提高,说明我们在维修雕塑时,也起到了教化作用。”所以,她相信,每次维修至少有一部分市民能够感觉到,他的行为是不文明的,他的行为是对艺术、对文明的一种无意识的干扰或损坏。 据刘丽华介绍,本期论坛前,记者专门采访了雕塑附近的居民,他们反映说,现在的人为破坏越来越少了。 城市文明体现在方方面面 主持人刘丽华将话题转移到8月1日实行的居住证上,她认为,这对来深建设者是一种福利。 谈到福利,黄范海感慨颇深,他说:“在居委会有这样一个规定,每年都要在社区开论证会,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比如养狗,如何养狗?怎样处理养狗带来的问题?这也是公德问题,也是在提高人的素质,同样是文明的建设。” 说到这里,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王晓华讲述了自己对文明的理解,她说:“其实,一个城市文明与否,在我看来它是每个生活者的事。为什么呢?事实上,城市文明不文明,它直接涉及到我们每一天的活动是否在一个非常和谐、非常愉快、让人心情非常好的环境中进行,一个城市内在的东西是通过生活者每一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的。如果一个城市文化底蕴好,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很好地遵守一些社会基本的规范,如礼让,开车相互礼让,乘电梯时相互礼让,行为中有足够的耐心,对人友善等。” 文明创建需要每位市民参与 文明创建绝非只是政府的事,也非某个特殊群体的事,而是需要每位市民的参与。有位网友说,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很多人都是自扫门前雪。 大家对此如何看?高利以其亲身经历谈了自己的见解,她说,“在老家坐公交车时特别挤,给有需要的人让座并不普遍,多数人对此还较漠然。到深圳后,怎么大家都在让座?实际上,我本该一开始就给人让座的,可为什么要经过很长时间才成自然现象呢?因为没有人或机构对我进行有关培训。由此我感到,只有当市民从内心对文明认同,认为文明是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应遵守的准则时,才会自觉自发地去做。” 曾在杭州生活了10年的孙振华也谈了一番感受。他说,在大部分情况下,杭州的社会秩序、文明习惯不是靠执法队员或外在要求逼出来的,比如排队时有人插队,常常会有老大妈出来说,这样不好,要排队。商场拥挤时,有些老人会提醒大家看好自己的钱包。所以,杭州的社会治安在中国是比较好的,女性半夜可以自己回家,窗户整夜不关也不会有问题。在深圳,大家来自四面八方,需要一些外在规定约束,最后变成一种认同感,形成一种默契。我们大家发自内心,我们需要和谐、安宁,我们需要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慢慢地大家会形成默契,共同维护这个秩序,这样才能使城市的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孙振华认为,一座城市的文明是个综合性的指标,其中也包括依法执法工作,每个人都有记性且趋利避害,一旦其行为不得当,受到惩罚,他就会及时调整。当然,光靠惩罚是不够的,同时需要内心自觉的唤醒,这种唤醒不是简单的,例如要让公民的义务被唤醒,就必须让他感到这个社会的温暖,这个社会在关注他,重视他、关怀他。所以,只有社会的每个阶层、每个方面共同维护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城市综合素质才能提高,片面强调某个方面都是比较困难的。 王晓华则强调,在创建文明中,最重要的是每个市民都能够争做文明人,如果每个人文明了,社会上的很多行为规范或许就不用政府倡导了。所以,创建文明,不全是政府的事,也是市民自己的事,市民的行为文明了,整个城市才会让人感觉更适合人居。 |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