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入选
  首页 | | 最新动态 | 组织机构 | 国际艺术交流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印度艺术:独特,但尚不主流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7-17 点击数:1952
《洛杉矶时报》专栏作家

  在印度艺术家密苏·森(Mithu Sen) 2007年推出的作品《或许是你》(Perhaps You)中,一位皮肤黝黑的印度妇女略带羞赧地笑着,头上却顶着一个上世纪60年代流行的那种盘发。金色的头发让人感觉像是戴着假发,可她那白皙的脖子却让人打消了的这个念头。难不成她是故意把脸画成褐色?接下来你会意识到原来这是一张合成图片,将白种人的身体和一张印度人的脸接在了一起。

  “我借助这些形象让女性变得疯狂起来。” 森在谈论这些作品时说。“疯狂的女性没有受制于社会所赋予她们的性别角色。”

  “疯狂的女性”反对对于女性一概而论的描述,这一主题贯穿了整个“矛盾与复杂:来自印度的现代艺术”画展。画展在考佛(Culver)的两家画廊举行,参展的艺术家包括森和另外其他5名女性,其作品将传统的印度文化同现代的全球化趋势结合在了一起。

  然而对于人们来说印度文化并不陌生,这一画展先前曾在纽约、新泽西、马萨诸塞、伊利诺伊和堪萨斯等地相继举行,旨在将21世纪的印度介绍给美国民众。这不仅预示着印度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显著,同样还向世人昭示着新一代印度艺术家的诞生。

  今年5月,现年44岁的苏巴达·古普塔(Subodh Gupta)凭借画作《跨越七大洋》(Saat Samundar Paar (10))成为印度最为年轻的作品价值超出百万美元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香港的佳士得拍卖行拍出了120万美元的高价。

  接下来的一个月,拍卖行在一次现当代印度艺术展上的总成交(行情 论坛)额达2580万美元,远远高于去年同期所拍出的370万美元。

  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催热”了艺术

  同最近在全球刮起的中国风一样,印度艺术的崛起同这个国家在全球化经济中所展现的实力不无关系。对此,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专门研究艺术史的莎罗尼·马塞(Saloni Mathur)教授指出了推动“印度力量崛起”的两个重要因素。

  首先,她认为“印度经济的崛起以及以互联网为先导的全球化趋势”,确实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过有钱的印度人移居到国外,并在国外收藏本国的艺术作品,这在其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马塞看来,印度艺术在西方能够获得认可,其背后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她所教的现当代印度艺术课上,学生对于印度文化的热衷让她印象深刻。“其中所涉及到来自中国、非洲以及印度的现当代艺术,能够引起这一代年轻人的共鸣。”她说。来自这些地区的艺术家所探讨的都是“全球化趋势下传统社会所面临问题以及国际移民和全球旅行的问题。在这里,你所看到的不再是过去那个孤立的、独特的印度”。

  印度新德里的画廊主人彼得· 纳吉(Peter Nagy)同当地的经销商帕特丽夏·汉密尔顿(Patricia Hamilton)携手策划了这一系列展览。纳吉表示:“西方人如此热衷于印度文化,原因之一在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西方世界正在面临内心的繁复、复杂与矛盾。印度人在这一方面则处理得相当成功。”确实,他相信作为一个宗教、语言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堪比整个欧洲的国家,他们已经进入了“后现代时期”。

  其中的一部分作品在向我们展示,如何去应对这一错裂的现实。安尼塔·杜比(Anita Dube)所展出的视频“Kissa-e-Noor Mohammed (Garam Hawa)”是一段商人独白,刚开始的时候他语气还很平和,可到后来就成了对于法西斯的愤怒控诉。等放到片尾的滚动字幕时,你会发现这个商人原来是杜比女扮男装而成,作品的副标题“Garam Hawa”其实是一部反映1947年印巴分裂的电影。

  宗教问题也同样在世芭·莎希(Sheba Chhachhi)拍摄作品中有所反映。她的作品记录的是印度一个极小的群体:女性禁欲主义者。莎希之所以会对这一群体产生兴趣,是因为她们所处的那种不分男女的中间状态。“她们看来既不是妻子也不是母亲或者女儿,其身份不是由社会现实而是由抽象的意识决定。”她表示。“他们按照教义行事,甚至还反对对于传统印度女性进行教育。”

  艺术家基特罗·加耐什(Chitra Ganesh)则是通过印度神话来解读女性的角色问题。她通过数字合成的手法,将20世纪70年代的连环画肖像同她对于性别以及两性关系主观冥想结合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固有成见和曲解。女性残缺的肢体、繁茂的枝叶以及若隐若现的神性,都通过明快的色彩以及连环画所特有的线条表现出来。

  “我想要着眼于那些看似充满矛盾或者暗含多层意思的事物。” 加耐什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所感兴趣的是对力量和性征进行多种组合,看来就像是在发掘早就已经存在的硬币的另一面。”

  尽管拥有印度血统,加耐什却是出生在纽约,她是画展中唯一一名非印度籍艺术家。不过她的参与正好体现了所谓的“印度文化”已经超出了地域的界限。“现在有很多展示印度风情的画展,我也想要参与其中。”纳吉说,这意味着她可以将各地的印度裔艺术家们自由组合在一起。

  位于纽约的Talwar画廊的主人迪帕克·塔瓦尔(Deepak Talwar)则是更进一步。“我从不任意拼凑作品,不过之所以将她们放在一起那是因为大家都是印度人。”他说。塔瓦尔所承接的艺术家都有印度血统,不过他本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人都是作为个人而非印度艺术家群体来参加国际巡展的。“如今的创造性艺术不再拘泥于地理界限,”他说,“艺术居首位,其次才是国籍。”

  这一组织原则对于其他承办者来说也相当值得借鉴,马塞说。“我认为他们不会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因为身份问题被拒之门外。”她表示。因为在那个时候,欧美的白人男性艺术家在市场上占据主流。

  新奇还是必须

  尽管已经小有成就,可印度艺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马塞对此表示担忧。“印度艺术的崛起为艺术家们创造了更多的成功机会,也让印度艺术品在全球范围内变得炙手可热,”她说。“然而它却极有可能代表着对于市场条件的一种妥协。” 马塞对此调侃说。印度艺术品的追捧者中不乏盲目之人,新泽西州的某位医生可能会出大价钱把它买下来,用来搭配家里的沙发。

  确实,现代印度艺术究竟是昙花一现(马上被另一个潮流所取代),还是会变成艺术领域的主流,这一点还有待商榷。

  “市场需要的是新鲜血液。”纳吉说。“他们需要新奇,需要异国情调。中国风和现在流行的印度风都是如此产生的。这样说显然有些偏激,不过整个世界尤其是世界的主流,所关注的并不是这些。但这些印度艺术家们倘若不懂得变通,也注定会走向没落。”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QQ网名 英文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