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建筑是有灵魂的,而且历久弥新。沿着208路公车穿越城东到城西,就能看到这样一批有灵魂的老建筑。它们和这个城市同生共长,在时间的流光中沉默无语,却满腹故事……
【中山大学站】
康乐红楼的新旧故事
下车后,从中大正门进来,一直深入到校园中、西部腹地,就能看到那些错落其间的著名的红楼。
这批以硬质红砖为材料、二三层高为主的建筑,是近代以来广州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成果。根据有关考证,这批红楼的设计师,几乎全部来自海外。其中的马丁堂(今人类学系教学大楼)建于1905年,出自当时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大名鼎鼎的斯道顿建筑师事务所的手笔,它是我国最早使用硬红砖和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楼宇。此外还有怀士堂、黑石屋、格兰堂、爪哇堂、荣光堂等,这近百栋红楼红墙绿瓦,反映了近代西方建筑设计师对中国古典传统建筑的解读。
每一幢红楼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在马丁堂,孙中山发表了《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讲述自己作为一名雄心勃勃的学生,却不得不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因为有一个坏政府而无法实现的理想中去,在建筑外墙上至今留有孙中山和当时师生们的合影。在怀士堂,1923年孙中山在此发表演讲,勉励学生肩负起国家重任,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
当然,关于红楼的故事仍在继续。去年,因为要改造红楼、建立休闲文化区的商业计划,中大的红楼一度陷入了争议的漩涡里。如今一轮喧哗沉寂后,重回校园的校友们会发现,永芳堂后面的其中一间红楼已经打开门扉,修缮了内室和小庭院,开门迎客。从8元、10元的中大校徽,茶杯和公仔,到将近2000元的纯银镶金的怀士堂纪念章,这家引人注目的中大品牌专卖店走的是温情怀旧的校友路线,店员介绍说,附近的十几幢小红楼,将来也要成为私房菜馆、咖啡馆、茶馆和书店等“学术交流服务区”。这是红楼故事的新开始,将来会怎样,谁知道呢?
【怡乐路站】
遗失在光阴之外的老屋
隐藏在怡乐路巷陌深处的老房子,不容易找见。根据资料指引往怡乐五巷、六巷和七巷找去,在老街坊李伯的指引下,才慢慢得见。
那是几幢红墙绿瓦的独体小楼,有些屋子的外墙已经脱落,陈迹斑驳,但门廊上精致的雕花仍然坚固别致,还有房前房后的小花园,透露了这些房子不凡的身世。
记者问李伯,这些老房子是不是如资料上所说,是上世纪30年代日本人占据广州后所建并遗留下来的老别墅,李伯点点头,指着屋顶说,那些屋顶、烟囱的位置和形状,确实和本地房屋风格不同,而且听说某些屋子还有地下室,并说实际上这里很早就是侨眷居所,至少都有60多年的历史。这片老房子据说一直在规划中,以致李伯在建自家房子的时候并不敢建高。最近又收到通知,要统一修缮房屋破旧的外墙。听另外一些老街坊回忆,这片老房子解放后又成了军营。后来分给一些单位,拆了建工厂;有的腾地方盖了住宅楼。目前仅剩的几座,都集中在怡乐路东侧,西面的都看不到了。剩下的这些老房子,如今掩藏在怡乐巷子深处,就像遗失在光阴之外。
【爱群大厦站】
“广州第一高楼”
曾是“广州第一高楼”的爱群大厦
珠江边上的建筑群
208路的“爱群大厦”站,就恰恰停在爱群大厦的脚下,下车后回头即见。从车上下来的时候,正遇午后一场风雨,连忙赶往爱群,发现它的骑楼式人行道非常适合避雨。以前光知道爱群的高度,没注意过它还有这样利于行人行街的设计细节——首层沿街的三个立面架空成人行道,与附近骑楼式人行道接通,非常高敞。
对爱群大厦最常见的比喻是,珠江边上“一艘驶进广州的巨轮”,这个比喻因为贴切而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视觉效果来自它出色的外观设计,大厦的造型是一个三角形,仿照了美国当时时兴的摩天大楼形式,据说,建筑师李炳垣和陈荣枝为了寓意努力向上的创业精神,在建筑立面上特别强调挺拔的艺术效果,既借鉴美国当时创摩天大厦新风格的纽约伍尔沃期大厦的设计手法,又在哥特式复兴风格中渗入岭南建筑风格,有建筑专家评价爱群大厦,认为它“开创高层大厦做骑楼的先例”。
这座在上世纪30年代建成的大酒店,共16层,曾在高度和影响力上为广州争过光,被载入城建史。如今它已经71岁,看上去依然气势逼人。老广州都能说出它的典故一二,新广州人也不例外,湖南籍保安小张去年才到酒店上班,而今关于爱群的过去,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了,言谈间对爱群大酒店的辉煌史充满自豪,他还说起自己在顶层的旋转餐厅第一次感到地面动起来后的惊奇,强烈建议记者上那里去喝下午茶看江景。
如今的酒店大堂里,悬挂着数张巨幅老照片和孙科、李宗仁等民国名人题字,显示着这家老牌酒店显赫的身世,尤其是那张巨大的横幅照片,是上世纪30年代刚建成不久的爱群大酒店和长堤全景,矗立在珠江边上的爱群,显得格外鹤立鸡群,不愧为当时的“广州第一高楼”。
走在爱群大厦的骑楼人行道上,雨后的江风吹来,秋后的燥热消散了许多,就连日夜繁忙的沿江路发出的巨大轰鸣声似乎也在瞬间被削弱了。
【南方大厦站】
沿江一路,遇见老建筑
南方大厦离爱群大厦很近,即使不坐一站车,步行约5分钟也可到。途经人民南路口时,已经能接二连三地看到老建筑,让人目不暇接,如新亚大酒店、新华大酒店等。根据广州城建档案资料,如今在高架桥下略显逼仄的人民南和西濠口一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最宽的马路之一,两边高敞的骑楼建筑和悠闲的行人,让这一带颇有步行街的意味。沿路的新亚大酒店、新华大酒店都是带有西洋特色的骑楼式建筑。
穿过人民南路继续在沿江路上慢游,还能遇见一组毗邻的老建筑,在珠江长堤上一字排开。首先是南方大厦,12层高的主体楼一直是珠江边上的标志性建筑,前身是创建于1918年的“大新公司”,南方大厦在1954年国庆节正式开业,是当时广州最大的百货商店。根据老广州范伯回忆,南方大厦并不是像民间所知道的只是一间百货商店,其实在刚刚启用时,它的5至8层为机关办公所用,9至11层是酒店,天台则为屋顶花园,看到它顶部钟楼上不停旋转的霓虹灯,就让人对这个城市有了归属感。如今本地年轻人不大热衷去南方大厦购物了,倒是外地人还不时会慕名去看看这个在80年代辉煌的广州百货业“老大”。
根据广州城建档案,清末民初的广州市政建筑喜欢借鉴和引用古希腊的柱式建筑,广州邮电大楼和海关大楼便是其中代表。广州邮电大楼建于1896年,是一座西方古典柱式构造建筑,稳重典雅,现在也是邮政博物馆。黄昏时分,离下班只有10分钟,大楼里的邮票展销中心仍然灯火通明,人来人往,这里正在举办“戳藏奥运”的活动,大家排队等着给纪念封盖一个奥运邮戳。广州人的奥运生活原来还在这里延续着。
离邮电大楼数十米远的“粤海关”大楼则很安静,这样更有利于远远欣赏它巍峨的外观。1914年粤海关大楼在现址奠基,1916年建成。这是一座白色古罗马风格建筑,仿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设计,入口处是一突出的三角山墙,用两层高的石柱组成一排门廊。主体建筑上有一葱顶式钟楼,显得古典庄重,虽然如今报时的功能已停止,但广州人仍然爱把它称为“大钟楼”。
沙面:眼睛的盛宴
粤海关大楼:广州人的“大钟楼”。
沙面14号
沙面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从粤海关大楼再前行一小段,就到了沙面。
沙面的独特气质体现在岛上现有的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中西合壁风格等,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逛一圈下来,眼睛尽享建筑的盛宴。任意一幢老宅子,都很有历史,如沙面大街2~6号楼房,三层高,红砖砌筑,俗称红楼,原是海关洋员华员的俱乐部,现正在修缮;沙面大街54号,高四层,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原是汇丰银行;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天主教圣母堂,规模不大,结构简单,其入口处则是仿哥特式。
沙面的建筑群其实不需多言,找一个下午去逛,放眼去看便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