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孔子》猜想:非史诗电影则大失败(图)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9-04 点击数:1946
《孔子》在两大传统阴影下如何突围 开门见山的说,《孔子》必须要突破两大传统的阴影,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但正如本届奥运会给世人无尽的奇迹一样,对《孔子》也要有所期待,鞭策也不可少。史诗是一种以长篇叙事为体裁讲述英雄人物(来源于历史或神话中)的经历或事迹的诗。而孔子知行合一,实践不止,终生都在路上,孔子和他的门人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完成了浩浩荡荡的行为艺术。如果有摄影机跟进,那就是最伟大的不需要剪辑的史诗电影。 避免误读还是主动逢迎,这是个问题? 《孔子》的基准水平线是史诗大电影,非史诗电影根本没有拍摄的必要,对内是文化自信的确认,对外则是文化输出。上文所讲的两大传统的阴影,一是海外目光不能正视中国,或猎奇、窥视、误读、自说自话、精神寄托,等等,从《末代皇帝》、《唐人街》、《龙年》到《苏斯黄的故事》、《面纱》(blog)等不一而足;二是,中国电影向世界推广的自我形象,多数以动作—功夫—征服电影为主,从李小龙、成龙、李连杰( blog)等演员到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导演,莫不如是。前者是西方人主观的角度所致,在他们的传统视野里,中国是他者,远东之东方之一瞥之影,基本上不了解中国人,但也不排除一少部分人将东方看作是解救西方的精神武器;后者则是中国电影的光荣和局限,事实上也只有动作电影才是现象级的类型电影,在此之前输出的确实也将中国人“动作化”。《孔子》至少要突出这两大传统的重围,达成史诗电影的格局,以孔子“仁和礼”的两大要素,表达无限的人性光辉。《孔子》要区别于上述两大传统,“和而不同”,要表现出更多的中国元素(事实上孔子也不亚于苏格拉底、释迦牟尼等同时代轴心哲学家,要自然、自信的表达),但又要遵循史诗电影的一般要求。 上述两大传统,皆因为跨文化误解和主动逢迎的结果。在当代西方和当下中国社会中,这两个传统谱系中的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符号共同构成的中国图像,都很不满意。或幻想或虚构的世界,中国人很不赞成西方的叙述。唐人街里的故事也不符合华人奋斗的形象和想像,而每个中国人都会太极都能飞檐走壁无疑迷惑了一些西方观众,也让很多中国人五味杂陈:这当然不是中国的全部。可是《喜福会》、《苏斯黄的世界》、《大班》等女性形象为主的电影也不讨国人喜欢;《蝴蝶君》以及《霸王别姬》等同志电影,又只能打动部分观众,不能成为大众电影,《霸王别姬》虽然是陈凯歌导演,但更具有非内地电影气质。最近的《伯爵夫人》、《面纱》、《黄石的孩子》(blog)成绩不一,然而中国更多是背景,笼罩在“面纱”之上,也好像《上海红》、《庭院中的女人》一样脱离现实,西方导演的中国图像始终如一副屏风,不能同时令各方满意。最近30年以来,《末代皇帝》和《卧虎藏龙》被认为是最具诚意和创意的描述中国的电影,但是其中的文化却不够正面或全面。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先秦的诸子百家身上,但多数导演尽管选择那个时代,却基本上依然让他们打来打去。 《孔子》需靠什么迎战强势史诗大片? 从根本上讲,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在电影文化上是后继国家,对于好莱坞和欧洲电影的强势地位,尤其是大片,如何迎战,是近三十年来的大问题。一个是不屑一顾,这不可能;二是模仿、参考、借鉴,这个也很难;三就是以自己的传统来创造新类型,比如将香港的动作电影发扬光大(而日本以动漫电影、恐怖电影等)。但是资金和市场又极为容易的被好莱坞所控制或指导方向,本土电影又一次遭到“文化殖民”,流行文化在蚕食或吞并传统文化的疆域。没有边界的战线,最终会怎样,没人可以说清。那些准备出口到海外的电影,从一开始就预设了讨好海外观众的策略,自我审查的机制运作良好,但是篡改后的“中国形象”时不时引导受众南辕北辙的感知所谓“中国的传统”、“传统的中国”,从中国的大片中寻找不到中国的文化、历史、情感,也很难被感动。 《孔子》的责任重大,床上戏倒没有什么,但是如果能够可信又可爱的完成,便是成功。 史诗电影与《孔子》的可能 何谓史诗电影,史诗电影不是一个专门的电影类型,因此定义非常广泛,最早脱胎于一种诗体的含义,它强调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通过不同方面、不同事件、完整的人物性格的描绘映射出来的,而这些性格则是在表现生活过程的复杂形式时通过铺展情节实现的,作品反映生活过程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到情节结构的复杂性,或者把注意力圈定在人们生活有限的范围内,集中在所描写性格的一个事件上,如《耶稣受难记》;或者勾画主人公相对完整的生活道路,如《勇敢的心》;或者将壮阔的生活层面细致展现,赋予人的性格和命运复杂多样的含义,更好地折射历史的厚重感,如《角斗士》。从广义讲,“它的中心是艺术家对人的个人命运以及个人同人民的关系的理解、对历史过程的实质的深刻认识。”所以,内容“照例都充满了英雄的激情”,所涉及的事件中的个人、国家或民族的利益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史诗电影往往与各种类型片重叠,包括服装戏剧、历史戏剧、战争片、科幻片、西部片甚至探险片等;它有着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情节跨度大,涵盖远古、圣经时代、中世纪、近现代历史;题材除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战争、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或名人传记这些实实在在的素材以外,还有神话、传说、科幻、魔幻事件等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的奇葩。 不用夸饰和虚构,孔子的生活就充满了意外,从他的出生到奇迹般的成长为众所瞩目的青年学者。孔子活动于春秋时代的末期,吴越争霸极盛之时,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正是礼崩乐坏的大时代。因为铁制兵器和农业工具的出现,新的生产力得到发展,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人际关系和仪礼制度遭到重大破坏,事实上整个华夏-中原诸侯群体都在惶惶不可终日。孔子虽然追慕周公执政时的封建正统,但他绝对不是抱残守缺之人。否则他怎么可能从“贱”、“鄙”(孔子自述)之人经过勤奋学习成为博闻强识的至圣先师(后世法家也出于儒家,子夏、韩非、李斯的老师分别是孔子和荀子),完全改变了中国的教育生态,此前只有贵族士大夫才能有学习机会,而孔门弟子几乎全是寒贫出身,有教无类、循循善诱、举一反三、教学相长、温故知新等等教育原则,都由他所创制。孔子在教育之外,更试图推广他的政治理念,但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他遭到现实的挫败,弥兵、息战、劝学等等直到21世纪的今天才可能全面实现。在我看来,孔子的儒家思想最强悍、彪炳千秋、惠及华夏数千年的便是儒家思想从整体上讲是开放和宽容的,哪怕在董仲舒、二程、朱熹等汉宋儒家的整合之下,儒家和国家、士人、老百姓的多角关系在前现代社会中最出色、最恰当、最各得其所。 战争背景下营造史诗语境 中国古代社会从整体上讲是文人执政,这与宗教统治、君主专权等社会制度有着本质区别,而且社会阶层流动明显,这一切都拜春秋战国那一段思想开放的轴心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孔子是即开风气又为师之千古杰出人物。(老子更近传奇,事迹多不可考,而《老子》之成书和流传晚于《论语》等。)对于孔子而言,再宏伟叙事的史诗电影都不过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很多影迷将史诗电影的概念主动缩小了,似乎没有战争就不能称其为史诗。从《角斗士》以来,《指环王》、《天国王朝》、《特洛伊》、《亚历山大大帝》等电影,都是如此格局。或者把历史传奇化、或者将神话去魅、或者创世纪等等,但这一波整体上以战争为主。再往前看,从好莱坞最初的《党同伐异》、《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再到《宾虚》、《十诫》、《阿拉伯的劳伦斯》、《斯巴达克斯》,以及《天与地》、《战争与和平》、《乱》、《甘地传》、《霸王别姬》、《辛德勒的名单》、《勇敢的心》、《美国往事》、《现代启示录》等等,绝大多数史诗电影,无论是表现伟大的人物,还是紧张刺激的历史事件,绝大多数都需要以真正为主要背景,也就是说战争始终是史诗电影的典型环境。怎样达到文化、文明、文学为扎实可靠的背景,又能够与战火频仍的“春秋无义战”相辅相成,《孔子》也要以春秋笔法来操练。因为《论语》、《孔子家语》、《史记》等记载都是流水账,如何将他们掺和起来是个难题,所以一定要参照《东周列国志》。孔子之周游,一定都是大场面,浩浩荡荡,不亚于长征的磨难,时间更为长久,且要知道春秋时期国与国、城池之间还有许多蛮荒之地,封土建国的痕迹还有很多。 真实还原春秋历史 《孔子》不能一派横店范儿,否则将是天大的笑话。《孔子》将至少出现鲁国、齐国、卫国、蔡国、陈国、郑国等等,列国自有各自的风格,总不能太单一的建筑、风情吧,而如何去营设没有先例可作参考。除此之外,对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尤其是礼仪和韶乐)的展示应该融合到剧情之中,若要那个伟大时刻的风姿再现,都不仅仅是钱的事情。礼仪、服饰、器物、典章等先秦文明的诸多层面,应该尽可能的还原而不是臆测或虚构,在之前的影视作品中,几乎没有正规表现,在此建议剧组找李零、李学勤等专家做顾问,以便尽可能接近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建设出场景。花钱如流水是铁定的,否则只会是粗糙的。 刻画真实孔子:至圣先师本是坦荡悠闲之人 失败的人生,完美的人格,经典的著作,典范的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标本,无疑这些都构成了孔子被不断神化的前提。《孔子》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高大威猛、智慧发达,生不逢时但却造就了万世师表的机缘,既是连连遭遇挫折的政治人物,又是一个永远活在当世的积极求索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不是宗教创始人式的人物,在他面前,学生拥有完整的人格独立和个体尊严,要切实表现出来很不容易。史诗电影总要要求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高潮迭起的结构,《孔子》剧本要多多打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虽然是至圣先师,但那是后来人的赞誉,他本人的性格倒是开朗有趣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指出,《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月,咏而归”。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也许才是影片最难表现和需要拍摄出来的。 改变孔子命运的七天 要不要让孔子上战场?要不要让他被战争裹挟或者阻挡住前进方向?这关系到整部电影的结构,尤其是孔子戏份的多少,但至少颜回、子贡、子路等人要占很多戏份。《孔子》与以上所列绝大多数史诗电影的主干都应不同,显然应该和《甘地传》、《辛德勒的名单》相近,但是人物却多之又多。为了市场,也为了更好的表现全面的先秦,我想战争戏是要占到一定比例的,何况子贡曾经出使齐国、吴国等,那么加上“武圣”孙子的戏份便很正常,如何加入吴越争霸的内容考验编剧。此外,孔子人生中有一个大件事,就是“陈蔡之厄”,这件事与“子见老子”、“杏林之学”都是孔子最紧要的关头,就好像《红楼梦》第四回。其中列国的外交、军事和朝令夕改的特点,都给编剧很大空间,最后之解围又是子贡见楚王,军事恐吓才解了这一围。这段历史,在《庄子》、《孟子》、《荀子》、《史记》等重要著作中被反复书写,孔子、子路、子贡、颜回等人都直面终极追求、追问。 陈蔡之厄,就好像出埃及记、耶稣受难、舍身伺虎等故事,此中不但关乎孔子及众门徒性命,而且更是弟子求索进步的良机,是儒家前途的重要时间点(孔门十哲全部追随孔子,夸张一点说这也许是儒家学派最终形成的契机。此前,孔子在任代理宰相时诛杀少正卯,《慎子·大道》中提供了孔子的解释说此人说话滔滔不绝令人神迷,据说少正卯曾经使得孔子弟子三盈三虚,是孔子重要的学术敌人和政治对手。),从本质上讲这也是中国文化最脆弱的时刻,此后只有秦始皇焚书坑儒与之比拟。《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 有如下记载: 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饥色。子路进而问之曰:“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孔子曰:“由不识,吾语女。女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女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不见刑乎!女以谏者为必用邪?吴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孔子曰:“由!居!吾语女。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越王句践霸心生于会稽,齐桓公小白霸心生于莒。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下,如何保持自信和尊严,还能够坚持信念,这一场试图之间的探讨,是构建史诗电影的重要构件。这段话可与约伯对上帝的质问对堪,当因果报应祸福法则在现世隐遁的时候,作为对自己命运处境已经耗尽道德努力的人,如何可以继续坚持下去?不怨天、不尤人甚或不欲求弃绝自己的生命?孔子的回答是,祸福穷达本就是命运,我们现在看来就是即使你不学难道困厄就不降临了吗?学则可以坦然面对这一深渊,道德的意义就在于只要你听从自身的召唤,你就可以面对世事浮沉,而不丧失人自身的尊严,而且没有遗憾。孔子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过是逻辑不通的庸俗之论,正如“芷兰的盛开,是以其自身为根据,即道德作为人的先天规定性的就不要什么处境的回报”,但同时孔子不赞成违反道德,内心自然才是正解。孔子援引了很多正面反面的实例来证明道德与灾祸不存在比例的关系,说明孔子不迷信,但又顺应自然。一时困厄深层次原因复杂,而混乱之中的小国政争则是具体根由。孔子和儒家不相信也不认为献祭是可行的办法,在这次被围中,也忍耐也求解,最终外交手段配合军事行动解决了难题。孔门弟子多人服务于卫国,此后孔子辗转于这些中原小国之间。 除子路之外,其他人表现也很出色。《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当年这四门十哲是追随陈蔡之间的优秀弟子,本来楚昭王准备以七百里地封孔子,可是被令尹子西以楚国没有孔门人才多和贤劝止。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是孔子集团在思想方面的成长阶段。没有这十四年的或游民或客居生涯,儒家最初的经典会不会存在或是另外一番模样。 如果要拍摄正典的史诗电影,不但可信而且可爱,那么就需要对历史做一下加工,但“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才是胡适之博士的原话),那么这加工就不能胡扯,礼仪、服装、制度等等,尽量求实;人物关系不要乱,孔子的弟子有些是兄弟、父子;此外,主要人物的年龄要大致符合历史,下面列举一些当时主要人物的生卒年,作为一个参照吧: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老子(约公元前600年—前500年) 孔鲤(公元前532年—前483年) 子路(公元前542年—前480年) 颜回(公元前523年—前482年) 孙子(约公元前535年—约前480年) 宰予(公元前522—前458年) 子贡(公元前520一前450年) 曾子(公元前505年—前436年) 子夏(公元前507—?) 勾践(公元前497年—前465年在位) 范蠡(生卒年不详)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 |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