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不屈之心——艺术表现形式下的灾难与抗争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5-16 点击数:2479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降临到四川汶川人民的头上,全国人民时刻牵挂着地震灾害下的人们,除了捐钱、献血等将关爱付诸实际行动,更有许多人通过网络、电视创作诗词、谱写歌曲,利用多种艺术形式来激发灾区人民面对灾难顽强抗争的精神。
其实,面对灾难,艺术从来没有缺席过。艺术家们运用画笔、镜头等各种工具去再现灾难,见证历史。油画《庞贝古城的毁灭》、国画《唐山大地震祭》、水彩画《海啸》等作品表现了重大历史性灾难的一个或几个瞬间,而德国画家利伯曼的油画《坠毁》,以及法国摄影家福尼尔的摄影作品《奥伊玛拉的痛苦》,则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直接描绘灾难现场,给观众以直观的感受,有着响鼓重锤的力度。特别是英国人威尔斯于1980年拍摄的作品《乌干达干旱》,画面上一个乌干达孩子干瘦得仿佛小鸟爪子的黑手,放在一只与它对比鲜明的白人的手中,把饥馑与富足并置,匠心独具地表现了乌干达干旱而导致的严重灾难。这幅照片刊登以后,立即激起了西方世界对非洲旱灾的关注和救援。 人类面临自然灾害时,情感强烈而又显复杂,从恐惧开始,继之以抗争,在抗争过程中的自救、互救和他救,特别是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体现出人的尊严!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产物,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四种手段之一,再现灾难不是艺术的最终目的,激起人们与灾难抗争的不屈之心才是艺术的表现主题。 文学艺术史上表现灾害主题的作品,首推法国作家加缪的《鼠疫》,而美术史上以人类与灾难抗争为主题的作品远远多于文学作品!法国画家籍里科的油画《梅杜萨之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梅杜萨之筏》取材于法国远航舰“梅杜萨号”触礁沉没的真实事件。画面上,一群人挤在狭小的竹筏上,每个人都瘦弱、苍白。其中,有人痛苦绝望,有人已经长眠不醒,竹筏摇摇晃晃,右下方还有一个人一脚勾在竹筏上,躯体则已经浸泡在水中;竹筏的小帆灌满了风,后方有一个大浪即将拍来,仿佛再下一秒,所有的人都将会被浪花卷走。尽管是在这么危急的状态下,在画面的右侧,仍有一群人拼命要垫高身体,他们挥舞着手中的衣物,努力向远方求援。籍里柯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一起海难事件展开在筏上。画面中,竹筏、风帆、大浪,都传达给我们危险不安的感觉,但整个构图却又维持巧妙的平衡,并不会让人有轻重不一强弱不分的不协调感,除此之外,若自左上角往右下方画一条线,将画面分割成两部分,恰好形成一个明显的对照,左下方的人们个个凄苦无奈,表达出绝望的气息,而右上方的人,努力振作,奋力呼救,尽管远方看不到救援,但仍展现出永不放弃希望的坚持,这是人性中高贵情怀的展现。 绘画艺术是面性传播,这有别于文学艺术的线性传播,所以整个情节无法展开,只能以瞬间凝固的空间,来表现最深刻之处,那就是——希望、失望以至绝望,而绝望的终点乃是希望之起点!梅杜萨号沉没过程中的所有悲壮,都在这样一幅色调阴冷的画面中得以展开,奇特的金字塔构图,暗示了人们面对灾难时的不屈之心。 艺术的力量就在于唤起人类永远保持希望之心,它在叙述着人类故事的同时,也在传递着这样的信念:只要有梦想,只要有希望,美好的世界就不会离我们太远。 |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