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商业慈善新路径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5-22 点击数:1738
年初美国《财富》杂志的一期封面中,全球最大慈善基金“女掌门”梅琳达·盖茨,详细披露了其对财富和慈善的“心路历程”。作为全球富豪、微软控制人比尔·盖茨的妻子,梅琳达在接受采访时传达出的对“给予艺术”理解,以及不惧危险辛劳跋涉至非洲最偏远地带帮助抗击艾滋病的精神,令人深受感动。
这期封面文章,还选出了美国富人圈中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十多位“慈善家”。仔细阅读其行迹,不难发现有不少因涉足投行或网络等业务,一时大富大贵。急流勇退之后,他们中的许多人,不约而同选择行善,并且往往以自己或者家人名字设立基金会,甚至还用自己当年商界屡战屡胜的心得,来经营各式各样的慈善活动。 相较之下,此次汶川大地震激发出来的大大小小中国富人的捐赠热情,其喷涌而出的守望相助底蕴,也格外值得关注和思考。 灾难发生后,在有中国特色财富积累模式背景下,不少平时甚为低调的民企富豪,面临国家危难和民众苦痛,不假思索就捐出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类似行为不能不让普通民众由衷感叹:原来财富对他们而言,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不少年轻人也仿佛第一次明白,原来那些动辄在网络上被痛批而致形象大损的富人们,根本上也不失千百年来中国人代代相传的善良本色。 然而在惊叹中国富人们短短一周就能捐出数十亿元善款的同时,一些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浮出:痛定思痛之后,中国商界和政府,能否借这个团结奋进的氛围,切实推进一种更为市场化、更持久的慈善机制建设呢? 这样的思考,有其迫切理由。西方主流商界如今正大力实践“新慈善主义”,这是一种基于企业家战略思考和亲身实践基础上的慈善模式,辅之以企业家精神来管理和经营。故其能释放的能量,会成倍放大。人们已经从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发起的慈善计划,以及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共同打造的最大慈善基金的具体行动上,看到了以企业家精神来经营慈善的巨大想象空间。 这样的模式,是持久聚焦,而不是随意、临时性的。它告别了浅层次的关怀,从而有可能在突出的社会细分问题领域,展开十年如一日的跟踪和救援。 同时,它也在不断要求企业家个人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这样的情怀,并不神秘:当更多中国人因金融投资或者高科技创富,短期内积累起数辈人都不敢想象的财富,他们在深夜仰望星空时,其内心怎会没有一丝敬畏和向善的情愫? 只是,当中国企业家群体真正面临一波波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时,其表现往往富有争议。究其原因,最紧要的当然是仅有向善之心远未足够,仅有临时性的捐赠,也远未足够。粗略分析本报最近整理的此次地震中部分企业家的慈善表现,不难发现,有不少仍是惯性思维:他们或一掷万金给了平素就有紧密联络的各地半官方慈善基金会,或混淆企业和个人的捐赠行为,或只知道需要捐更多的钱财物资,但全然不想追踪这些善款能否及时准确送到最需要帮助的孩子手上。 更为要紧的是,一旦随着灾情暂时缓解,许多企业家往往没有去思考和理解:其实赈灾重头工作,才刚刚开始。 相比一些半官方慈善组织,此次汶川大地震中,个人志愿者和各种有名无名的志愿者组织,其表现相当引人注目。比如这次救灾过程中被广泛报道的李连杰和壹基金的出色表现,除了李连杰本人的坚韧、热情推动外,其背后还站着成千上百个大小不一的自发慈善组织。它们一道形成的合力,使得救灾行动不仅迅捷准确,还富有耐心。举个小例子,壹基金和上海均瑶吉祥航空合力开辟从上海到四川的救灾物资空中通道,除了壹基金自身筹措物资外,往往还有大量从上海各写字楼、各厂房,甚至就是各个家庭汇聚来的各种灾区急需物资。这种通过网络、短信等灵活手段汇聚成的庞大救援“长尾聚合”,其能量相当惊人。 非政府组织令人耳目一新的效率和组织体系,给了不少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全新的体验:原来一种借助市场化机制的救援,真能给一向政府主导的赈灾救灾,带来切实有效的补充。而随着灾情变化和救灾重心的转移,此次大地震带来的对企业慈善的影响,势必进一步深入。政府理应顺应情势,更多鼓励和放开一些管理能力突出、实力雄厚的企业或企业家,以个人名义持续经营慈善。与此同时,企业家们也理应顺从瞬间深入人心的社会责任大潮,抛弃功利、短视的作秀,真正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长期战略,并尽可能组建专业精干团队,来提升企业价值,造福社会社区。 果能如此,则本文标题的那个问号,当很快可变成告慰死难者的事实。 |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