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谯良钰:力图创新书法艺术
作者: 来源:平凉日报 发布时间:2010-11-10 点击数:177
本报讯 (记者 何小龙) 孤梅独立,是谯良钰写的一幅字,就挂在他住处的墙上,进门就能看到。这幅字既是他独立人格的写照,也透露出他甘于忍受寂寞、力图对书法艺术有所创新的恒心。 除了习练书法,他还有收藏古玩、奇石的嗜好。访谈中,当他从房间各个角落拿来几块在记者看来并没有什么新奇之感的石头,指着上面的图案津津乐道的时候,记者不禁被他钟情艺术的痴态所感染。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像他这样迷恋艺术并愿意为之奉献一生激情与心血的人已经不多见了。 作为农民的后代,自小爱好书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尽管他上初中时就拿过学校书画大赛一等奖,但并不能得到父亲的理解和支持,有次还将他的墨盒扔了。“字写得好不能当饭吃,弄那活干啥。”父亲这样训斥他。不得已,在务农和上学之余,他只能偷着练书法,小心地培育着萌生于心里的艺术幼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青年除考大学外,还有一个改变命运的途径就是当兵,如果运气不错,有一定的才华,还能在部队提干。谯良钰也不例外。1989年,他从平凉二中高中毕业后,就应征入伍,先在兰州军区服役,后来又调到新疆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当新闻干事。部队非常重视各类人才。他正是凭借书法的特长得到重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后来,他转业到地方工作,真正开始了书法创作。和别人不同的是,他不光临帖,还经常利用收藏古玩、奇石之机,仔细揣摩陶器、青铜器、石碑等上面铸刻的文字,研究其笔画、结构,为自己习练书法所用。这些书帖里没有的远古、原始的文字,给了他不少艺术启悟。因此,他的书法给人一种凝重、古拙之感,显得有些苦涩和沧桑。 来自农村的谯良钰,心里永远盘亘着恋土情结,这其实也是激发他创作灵感的源头。多年来,他仍然有个回家务农的习惯,他说不管割麦子,还是用架子车往地里拉肥,那感觉是痛快的,劳动的汗水会把一些灵魂的锈斑、芜杂的私念冲刷掉,而让内心里升腾起一种清爽之气,往往在这时,他就有了创作的冲动,运笔中,气韵流淌于笔墨间,欲罢不能,恍若隔世。 曾听说过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练书法的故事,由于反复临摹名人字帖进步不大,他就打算另辟蹊径,一天晚上睡觉时还在妻子的背上练字,妻子对他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体上纠缠什么?”郑板桥听后,猛然醒悟:是的,书法贵在创新,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此后,他探索把画竹的技巧渗透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巧的是,记者了解到,在谯良钰身上也发生了类似的故事。直到现在,他也改不掉这个“毛病”:睡觉前用手指在自己身上、腿上练字,甚至上厕所时,也会在地上或墙上练字,有次还闹了个把毛笔伸进一碗稀饭里的笑话。可见其对书法达到如何痴迷的程度。 对谯良钰来说,面对洁白的宣纸,就像面对家里种的地一样,来不得弄虚作假,更不能耍滑偷懒,只有诚实耕耘,才能有所收获。你呕心沥血地付出了,努力了,“土地”对你自然就会有所回报。这几年,谯良钰的书法渐入佳境:2005年,其书法作品荣获第二届“欧阳询奖”全国书法大赛银奖;2006年,在由中国国画家协会、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书法美术大展组委会、东方汉风(北京)书画院联合举办的“伟大的征程——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书法美术大展”中,他的参展书法荣获银奖,并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多幅作品入选《中国书法美术年鉴》、《中国收藏》等典籍。他现在是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前不久,该协会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联合推出“2010年中国艺术人物”专题邮票,他列入其中,本套邮票将由北京邮票厂印制,在全国公开发行。 艺无止境。记者相信,今年刚步入不惑之年的谯良钰,只要他永不停下奋进的脚步,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