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老兵新传》既是我国第一部在银幕上塑造北大荒人光辉形象的故事片,也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电影,讲的就是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厮杀的老兵们脱下军装,拿起锄头,来到东北边陲开发北大荒的故事,电影里他们叫老战或小东子,历史里他们叫周光亚或梁军……
他的作者说出来很多人都会很熟悉的。年龄稍大一点的观众,都能记得电影《李双双》吧,今天我要说的这个人,就是因为这部电影荣获百花奖最佳电影编剧奖殊荣的著名作家李凖。
40多年前,李凖写的另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老兵新传》,成为我国第一个在银幕上塑造北大荒人光辉形象的作家。从此,李凖和北大荒人的感情日益加深。他坚持40多年进行文艺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为一名高产作家。
李凖出生在河南洛阳的一个村子里。从小生活在农村,念完初一就辍学了,在家一边劳动一边跟着他的祖父学文识字,浏览古典作品。后来,他在学徒生涯中用微薄的工资租读了一个租书店里几乎所有的中外名著。18岁那年,他在小镇做邮递工作,一边投递书信,一边插空阅读经他分发的几份报刊。后来,他坚持自学写作。40多年来,他著述甚丰,除了创作一系列反映新农村的中短篇小说外,仅电影创作就有20来部:《李双双》、《龙马精神》、《大河奔流》、《高山下的花环》、《牧马人》等。
说起《老兵新传》电影的当初创作,那是1956年的事:李凖到友谊农场采访,遇见从通北农场场长调到友谊农场当一个分场场长的周光亚。
李凖当年来友谊农场时,当时的团委书记刘焕高负责接待他。李凖被安排在场部小红楼二楼住宿,隔壁还住着一位叫白薇的女作家。
当年,友谊农场正办的热火朝天,作家记者不断来访。那次采访,李凖是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来的。说起这次采访,后来李凖说:“临来时,邓拓嘱咐我,要搞报道,反映农场的大机械生产,不要写作品,谁料来了之后,遇到周光亚这个人物,我就按捺不住,写起电影本子来。”
周光亚为了增加粮食产量,1948年到北大荒办起了农场。北京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将《老兵新传》拍成,在全国公映后,立即引起轰动,使全国人民对北大荒有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次通过银幕把北大荒精神表现出来,北大荒人的形象一时间也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当时,这部电影被评为建国十周年优秀影片。不久,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奖。李凖荣获最佳编剧奖,崔嵬获最佳男演员奖。身为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曾在《大众电影》杂志上著文给予高度评价:
“我非常喜欢这部宽银幕彩色故事片,《老兵新传》是从胜利的武装斗争上生产战线上来的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影片中的老兵——国营农场场长战长河(人们亲切地称他老战同志)的形象是有普遍性的,但他们又是集中的典型……从北大荒可以找到,在新疆、青海、海南岛、江西及其他各地区都可以找得到。他的传记是一篇从国防最前线转向经济建设最前线的动人的真实的传记,使人激动心弦。他的一些缺点是纯朴,得在前进中不断克服着……老战同志的扮演者崔嵬同志的杰出表演艺术,成功地塑造了可贵形象。《老兵新传》是一部艺术为现实主义服务的出色的影片……”
郭小川曾为此发表了评论文章,指出老战这个人物形象的独创性,突破了当年塑造英雄人物的某些框框,具有鲜明的真实性。
据说有一次,王震专门请李凖上他家吃饭,席间,将军夸奖影片写得好,忽地问道:“老战这个人物,是不是写的我呀?”李凖听了,笑而不答。
1994年9月,李凖又回到他阔别38年的友谊农场时,冒雨参观了农业现代化的窗口——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并聆听了这个生产队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大变化,不禁欣然命笔:“老兵白发,北国绿野”。继而,他沉思良久,泼墨成诗,写下了:“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