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五月,诗歌为何再度流行?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5-30 点击数:2724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 5月14日,正当全中国都在为汶川地震而震惊和哀悼之际,这首为震灾中死难的孩子们所作的诗歌--《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触动人心,读者纷纷留言:"看了这首诗,我哭了。"
网友们纷纷行动起来,网络原创诗歌超过万首;诗人们拿起笔来,短短数日,多部诗集、诗刊相继问世。已多年与"流行"无关的诗歌,却成为了灾难面前最适合表达情感的文学载体,成为距离心灵最近的文学形式。 5月27日,石家庄石门小学的学生们在情系巴蜀地震灾区儿童诗歌朗诵会上表演节目。新华社记者 巩志宏 摄 五月,诗歌再度流行 如果人们还记得,2006年至2007年间有一次"赵丽华诗歌事件"曾引起了全民广泛关注,被媒体称为自1916年胡适、郭沫若新诗运动以来的最大的诗歌事件。当时,诗歌和诗人招致互联网上网友们的一致嘲笑、谩骂与恶搞,制造出了"万人齐写梨花体"的壮观场面。 这是令诗歌、诗人感到无比难堪的一次经历。80后作家韩寒甚至发表博文《现代诗歌和现代诗人怎么还存在》,其中有"现代诗歌和诗人都没有存在的必要,现代诗这种体裁也是没有意义"的说法,在文坛上掀起轩然大波。 仅仅一年多之后,汶川地震发生以来,一首首饱含深情的诗歌,迅速在互联网上、在手机短信里、在赈灾募捐活动的现场流传;一部部诗集、诗刊迅速付印成书;各种诗歌朗诵会在街头举行;报纸出现了久违的文学版面,连篇累牍地发表诗歌……一时间,诗歌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文学形式,成为人们寄托哀思、鼓舞斗志、激励抗震救灾的第一武器。 据香港媒体报道,仅内地某一个网站就有全国各地网民上传和转贴的超过1.5万首诗歌和评论。《愿天佑中华》,《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三别"》(《孩子别怕》、《孩子别喊》、《孩子别哭》)等脍炙人口的诗篇脱颖而出。 曾备受苛责的女诗人赵丽华也在自己的博客发表了一首诗歌《亲爱的汶川》,诗歌写得很感人,很多网友跟帖,这一次没有嘲笑和批评之声,"心痛得无法呼吸""我哭了"的留言不断。 "草根"与"殿堂",一样令人动容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两三天里,诗人们作出了最迅捷的反应。一篇篇诗歌在末尾标注着创作时间"2008年5月14日晨写于上山之山道"、"2008年5月15日通宵未眠,遇难人数已逾15000人,此刻天是阴的、心是凉的……"。 1天时间组稿、3天时间编成、1周时间付印发放,江苏省作协在最短时间内,编印出《江苏作家--2008·抗震救灾诗歌专刊》一书,目前已向市民免费发放400多本,另有大部分专刊已经通过特快专递送往四川。73岁的著名诗人孙友田说:"我不能光坐在电视前流泪,年龄大了,又不能到灾区去直接参加救灾,我只能用诗表达我的心情,为灾区尽一份微薄之力。" 更多的非专业诗人创作出上万首感人至深的原创诗歌。16岁的初三学生刘昱彤在网上发帖写道:"我能做些什么呢?除了哀悼亡灵,除了为他们祈祷,我想,我还要用颤抖的笔,为他们记下《爱的赞歌》!"这首诗歌这样写道:对死者的哀痛/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英雄的礼赞/是对生命的歌颂/带着逝去的鲜活的希望/我们突然明白/灾难最终让我们/学会坚强/灾难更让我们学会尊重生命/灾难更让我们学会相互关爱。 在这场举国悲痛的灾难面前,无论知名与否、专业与否,诗人们的作品共同表达了自己的震惊,对逝去生命的痛惜,对拯救生命者的赞美。 日前,首部正式出版的抗震救灾诗集《有爱相伴--致2008汶川》面世,这本诗集收录了近六十首诗歌,既有著名诗人的作品,也有无名网络写手的佳作。分为"哀痛:生死不离""挺住:有爱相伴"和"感动: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三部分。 汶川地震后,诗歌成为网络上、报刊杂志上比散文、小说更为发达的文体,数以万计的诗歌承载着最朴素的情感:对死者的哀悼,对伤者的祈福,让逝者安,生者强。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范小青在《在灾难面前》中写道:"在灾难面前,诗,也许是孱弱的,正如在粗野蛮横的地震面前,生命有时会显得单薄。然而,最后战胜大自然而成为万物中佼佼者的,永远是人。诗,永远和人类精神一起,穿越时间,穿越一切。" 她认为,汶川地震引发了诗歌热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诗歌的语言平仄顿挫,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易于传播。"9·11"以后,美国人曾说首先想到抚慰心灵的,不是《圣经》,而是诗歌。另一方面,"诗言志"、"诗寄情",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诗歌最能体现和最能快捷传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深沉思索和浓烈情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洪宏认为,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民族,古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抗战时期有爱国诗人郭沫若、艾青,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出现过海子、北岛、舒婷等一批很有影响力的诗人。然而,近年来诗人和诗歌却逐渐成为一种小众艺术,淡出大众视野。 他认为,汶川地震使得诗歌突然再度"热"了起来,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如果回望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会发现每次诗歌的高潮期都始于民族安危的紧要关头,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七七事变"等。正是由于汶川地震给人们以空前的震撼,因此人们才会选择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来抒发情感,来告慰亡灵、抚慰生者。多年后回望这段历史,也许会发现,这一批诗歌和其他文学形式,成为了此间国家、国人思想和情感的最好记录。 |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