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入选
  首页 | | 最新动态 | 组织机构 | 国际艺术交流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中国农民牡丹画第一村”见闻

作者: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1-03-17 点击数:260

  新华网郑州3月16日专电(记者 李亚楠)记者见到赵珍时,她腰上系着做饭用的围裙,俯身面向桌上铺开的宣纸,手中拿着蘸满墨汁的毛笔,笔下一朵鲜艳的墨彩牡丹已然成形。

  “围裙”和“画笔”的组合并不协调,比之她的身份,却又格外贴切--55岁的赵珍是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的农民,只不过这“农民”后面要加上“画师”两字。这样的农民画师,平乐村有近千人。

  作牡丹画,不仅是爱好,更是职业,是他们的收入来源。相比其他农民,他们将锄头换成了画笔,将耕作地点,从田间移到了桌头。

  “小牡丹”画出“大产业”

  平乐村地处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西域入贡飞燕铜马筑“平乐观”而得名,素有历史文化底蕴。平乐农民牡丹画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最初只有几名画师,如今,该村6000多口人中,能画牡丹者就有近千人,年创作牡丹画10万多幅,销售额超过1千万元。

  走进平乐村,你会发现马路两侧的许多房舍上悬挂着“牡丹阁”“牡丹画廊”“牡丹画创作中心”等各式匾牌,房舍大门敞开,不需进屋,就能看到墙上悬挂着尺寸、色彩各异的牡丹画,不少画师正俯身在长条桌上,专心作画。

  67岁的郭西凡是一位从画毛主席像起家的牡丹画家,他经历了平乐农民牡丹画从萌芽到兴盛的全过程。“我从小好写好画,上世纪50年代,从洛阳一位帮人画像的炭笔画家那里学到本领。”郭西凡说,“偷偷学的,趁人不注意看两眼,那时人保守。”

  18岁高中毕业后,他开始走村串户帮人画像,“文革”期间,还画了很多毛主席像。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他还在洛阳以画像为生,后来,又到过西安等地。1985年,他遇到在西安卖画的郭泰安等人,这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郭泰安、李天祥等人在牡丹花会上画牡丹,西安有不少画廊都收他们的画,销路很好,收入也很高,我画艺没丢,就和几个人一起跟着郭泰安学画牡丹。”郭西凡说。

  这也成为平乐农民牡丹画兴盛的起点。在郭泰安、李天祥等的带领和教授下,平乐村的农民画家逐渐增多,一些有头脑的村民开始积极推动牡丹画创作的商品化,将其销往陕西、山东、云南等地,这又进一步调动了村民绘画的积极性。

  时至今日,郭西凡已是河南省一级画师,一年作画500多张,年收入10万元左右。平乐村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正在上学的儿童,都能拿上画笔像模像样地画上几笔,不少村民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外出打工不如在家作画

  当记者见到如今已74岁高龄的李天祥时,他直言以前根本没想到平乐村农民牡丹画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和自己的“学生们”不同,李天祥住在平乐村深处,远离热闹的马路,隐居一般。他依然保留着自己最初的画室--偏房二层一间简陋、阴暗,甚至有些破旧的屋子,屋内没有任何装饰,只有墙上的几幅字画、中间的方桌和周围堆放的“杂物”。

  李天祥变戏法般从“杂物”堆中翻出很多以前的画作,口中喃喃有词:“这幅不好,这幅还行……”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他还留存着厚厚一叠发货单,寄往全国各地,厦门、广州、西安等,那都是他的作品“安家落户”的地方。

  “不要庸俗、不要千篇一律,一个人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不能失去中国画的味道。”这是李天祥对后辈的忠告。

  为提高农民画师的素质,平乐镇采取了很多措施。平乐镇副镇长孙跃芳说,平乐牡丹画培训基地已培训农民1000多人次,还聘请王绣、文柳川等知名牡丹画家来此指导、授课。

  赵珍就曾受教于这些名家。“专家给我的画评价是鲜艳、大气。”赵珍主要临摹牡丹画名家王绣的牡丹画,“有很大差距,外行可能看不出来,内行一看就明白。”即便如此,赵珍的画销路也不错。“刚刚有买家订了100幅,每幅50元。”赵珍说,完成这次订单,大概需要一个月时间。

  可观的收入吸引不少年青一代加入牡丹画师的队伍。28岁的郭亚伦曾在外打工,现在他开了一间画室,兼营装裱,一年收入2万多元。郭亚伦早已没了农民的乡土气,反而一身艺术范儿,长发遮耳,画桌边的手机里一直播放着《高山流水》的古曲。郭亚伦拿出一幅3年前的画作对比:“现在画得比以前好多了,也比打工轻松多了。”

  三年建成全国牡丹画产业基地

  28岁的开封尉氏人孙翠兰让很多平乐人羡慕,她年纪轻轻,就已是二级画师。孙翠兰毕业于三门峡师范学院美术教育专业,2008年,她嫁到了平乐村。“当初放弃当老师嫁到农村,还觉得很可惜,现在却觉得很幸运,不仅特长兴趣能发挥,收入还不错。”

  孙翠兰是平乐村年轻画师中的佼佼者,她对平乐村的发展有自己的看法:“宣传销售还是薄弱环节,希望能多走出学习、参展、推广。”李天祥的建议同此类似。他认为,平乐牡丹画在产业开发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宣传还不是很足,销售网络还不完善,画家比较分散,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运作机制还不成熟。

  平乐人正在采取措施克服不足。占地90亩、总投资近4000万元的平乐农民牡丹画文化创意产业园已接近完工,园区建有4600平方米的培训中心和展览中心及138套画家创作室。

  “将画家集中起来,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利用展览中心展示宣传,利用创作室创作。”孙跃芳说,“每间创作室100平方米,上下两层,上面居住,下面创作,很方便,准备70%供应本地画家,30%供应外地画家。”

  平乐镇还挑选有经济头脑、能开拓市场的商业能人作为牡丹画销售经纪人,分批派驻到全国文化旅游名城建立营销网络,拓展销售渠道,并且,每年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销售能人给予重奖。

  平乐人已明确了目标:用三年时间,使农民牡丹画家队伍增加到3000人以上,从事牡丹画产业的人员超过8000人,年销售收入达到3000万元以上,将平乐村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教育培训、产品交易为一体的农民牡丹画产业基地。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QQ网名 英文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