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入选
  首页 | | 最新动态 | 组织机构 | 国际艺术交流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秦腔茶社——古老艺术的底层守望者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6-03 点击数:2009
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一大批秦腔戏迷不得不在心痛中眼睁睁地看着这门古老的艺术一天天走向衰落。但是,还有一大批人依然痴迷着秦腔,渴望它能有振兴的一天。这些人中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角大腕,更多的是普通戏迷,他们中的一些人夜夜坚守在那个叫作“秦腔茶社”的地方,即使收入微薄,即使遭遇尴尬,总是怀着一份对秦腔的热爱登上舞台。

  这里的主角是秦腔

  现代都市中的年轻人,或许知道西安的哪条街上有酒吧、迪厅,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西安哪里有“秦腔茶社”,更别提去那里听听戏了。带着采访任务,记者在前不久的一个夜晚走进了李家村附近的一家秦腔茶社,第一次真切了解了茶社演员的真实生活。这家秦腔茶社的大厅内能容纳百人左右,大厅中央是一个小戏台,演员们多在戏台上演出,唱到兴头上也会走到观众中间,这一切似乎都与其他演艺会所没有太大区别。高昂的唱腔,铿锵的韵律,还有茶社四周悬挂的老一辈秦腔艺术家的剧照,时刻提醒着人们:这里的主角不是流行歌曲,不是地下摇滚,而是古老的秦腔。

  喝下一杯清茶,老板崔先生向记者徐徐讲起了秦腔茶社的发源。茶社,顾名思义就是喝茶的地方,“其实,秦腔不只在陕西有市场,在甘肃等西北地区,秦腔的氛围也很浓厚,秦腔茶社就是由秦腔自乐班演变过来的。”崔先生说,因为兰州有很多秦腔戏迷,平时喜欢聚在一起唱戏,后来就以茶社为聚集地,在茶社里自娱自乐,慢慢火起来后又吸引了一些专业演员加盟。“对秦腔戏迷来说,能在茶社里和专业演员零距离接触,有着特别的吸引力;而对大多数业余秦腔演员来说,在茶社演出一方面可以锤炼自己,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所以他们乐此不疲,长久以往形成了在茶社里唱秦腔的格局。”随着观众要求的不断提高,兰州一些秦腔茶社的老板开始邀请西安的专业演员去兰州演出,后来,秦腔茶社这种新兴的演出形式被引进到了西安。

  演员收入主要靠“披红”

  据了解,西安最早的秦腔茶社大约诞生在1998年至1999年,流行起来很快。当时西安一下子出现了近20家秦腔茶社,大部分集中在东木头市和柏树林附近,演员多是来自各县市剧团的专业演员。因为西安的专业秦腔演出有限,所以秦腔茶社的生意一度非常不错,前来捧场的戏迷很多,听戏、品茶、嗑瓜子、闲聊,一壶清茶往往可以消磨一个晚上,演员过了戏瘾,戏迷一饱耳福。这种演出形式持续到2001年至2002年,秦腔茶社的经营模式忽然偏离了正轨。

  原来,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茶社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于是商家推出了各自的营销方式。确切地说,为了增加收入,演员们开始迎合一些茶客的低级趣味。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演员们为了能更多的“披红”,唱戏变成了调笑。

  所谓“披红”,又叫“挂红”,是秦腔茶社的演员以及茶社主要的收入来源。因为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属于跑场艺人,也就是说每晚奔波于各茶社间,唱完后观众往台上扔一条缎子被面(被面是茶社早就准备好的,有的茶社将其改良成献花),表示对演员的支持和肯定,“披红”一次,观众一般需要付10元钱,10元钱里演员能得到5元,另外5元归茶社。所以演员们为了能多“挂红”,往往使出浑身解数,他们要为客人添茶倒水、点烟敬酒,和客人们套近乎,一些演员甚至和客人打情骂俏。据知情人说:“对演员来说,‘捧’是相当重要的,所以他们都不敢得罪自己的支持者,支持者来了,演员要招呼;没戏时,也要照顾这些‘老板’,感觉还不如娱乐场所的服务生。而茶社更是把这些顾客当上帝,因为茶社是不收酒水费的,茶社的收入也就是从演员的‘披红’中分成。”那会不会有人喝着茶社的茶,抽着茶社的烟,白听戏却不给演员“披红”呢?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这位知情人思考了很久:“有!但是演员们客气甚至讨好般地表演,会让这种人自己都不好意思再白听下去。”


  坚守秦腔源于热爱

  高亚红是我市某秦腔演艺会所的一名专职演员,她告诉记者,自己从1983年开始学戏,如今已经有25个年头了,她夜夜还坚守在舞台上,是生存的需要,但更多的是对秦腔发自肺腑的热爱。“我早些年在甘肃张掖市专业剧团当演员,主攻正小旦,后来调回长安剧团。但从1999年开始,团里情况越来越不理想,为了生存,也为了有戏可唱,我开始跑茶社了。”她告诉记者,在到这家秦腔演艺会所之前,她一晚上能串三四个茶社,收入好一点能有八九十元,至少也有三四十元。但是也有非常尴尬的局面,唱完后别人都有‘披红’,她一条红都没有。“不过我挺能想开的,人家又不欠你啥,干吗非要给你披?”

  高亚红告诉记者,现在西安市还有十四五家秦腔茶社,有近200位和她一样的秦腔演员,其中80%都是女性,年龄大都在30岁左右。她的心态特别好,“我觉得茶社挺好的,它救了很大一批人。我所在的剧团不景气后,我当时也想进入市剧团,也为之努力过,但没有实现。后来唱茶社对我来说帮助很大,毕竟改善了我的生活。这两年,虽然听戏的人少了,但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秦腔的,毕竟它是最古老的剧种。”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QQ网名 英文网名